第一作者:马建华(1975-),男,宁夏中宁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近年来随着宁夏苜蓿( Medicago sativa)产业集约化发展,病虫害日趋严重,采用绿色可持续方法进行苜蓿害虫生态调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择6个苜蓿品种,通过设计单播和混播的不同试验处理(单播、两品种混播和三品种混播)探索研究苜蓿品种播种方式对苜蓿害虫及天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多品种混播能够显著降低蚜虫(Aphidoidea)的种群数量,皇冠和德宝两个品种混种蚜虫种群密度最低,为149头·10复网-1,品种WL343HQ单播苜蓿田蚜虫种群密度最高,为823头·10复网-1,同时多品种混播能够显著提高天敌瓢虫的种群数量( P<0.05),但不同试验处理间苜蓿蓟马(Thripidae)的种群密度差异不显著( 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新的苜蓿种植模式提供重要的试验依据,为苜蓿害虫综合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技术支撑。
Alfalfa is an important forage crop, referred to as the “king of fora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lfalfa industry, pest damage in alfalfa fields had increased rapidly. Therefore, ecologically based pest management strategies have gained importance in habitat management. In the present study, six varieties of alfalfa were used in 18 treatments sowing either mixture or monoculture, which was aim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mixture sowing of alfalfa on pest and natural enem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ixture sowing decreased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aphids and enhanced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lady beetles. The minimum population density in mixture sowing alfalfa was 149 individuals per straw, whereas the maximum population density in monoculture alfalfa was 823 individuals per straw. However, mixture sowing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rips. These results provide important experiment data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lfalfa industry and suggest planting patterns for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苜蓿(Medicago)被誉为“ 牧草之王” [1], 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饲草转化率, 同时还具有固氮和改良土壤的作用, 在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苜蓿在宁夏广泛种植, 已经发展成为该地区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但在苜蓿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苜蓿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 同时也是许多农业害虫偏爱的寄主, 病虫害种类非常丰富[2, 3], 近几年来害虫种群发生逐年加重, 主要依靠化学农药防治, 由于防治不当或农药过量使用而造成的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 甚至造成了草产品质量的整体下降和天敌昆虫的种群数量下降。目前对苜蓿害虫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 采用绿色的生物防治和生境管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危害, 且防治效果较慢; 化学药剂防治能够迅速杀灭害虫, 在短期内起到良好的效果, 但潜在的威胁较大, 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4, 5, 6, 7, 8]。近年来, 不少研究发现作物的遗传多样性能够有效控制害虫种群, 作物品种混播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8, 9], 通过品种混播来防治苜蓿病虫害是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 通过合理运用多品种混合栽培管理措施提高抗虫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害虫生态调控领域[9, 10, 11, 12, 13, 14, 15, 16]。另外, 选育抗性品种也是实现害虫种群绿色防控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对前期试验筛选出的6个在宁夏灌溉地抗性表现较好的苜蓿主栽品种采用单播、混播种植后, 探讨苜蓿地主要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以苜蓿地害虫综合治理为基础, 筛选出不同品种的栽培模式, 旨为苜蓿害虫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试验地设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核心试验区宁夏农垦茂盛草业有限公司苜蓿基地。地理位置为106° 03' E, 38° 33' N, 海拔1 135 m, 年平均气温8.5 ℃, 年平均降水量在180~200 mm, 蒸发量为2 250 mm, 干燥度为4.5, 昼夜温差大, 日照时数2 910.8 h, 日照百分率65.5%。≥ 10 ℃的有效年积温3 765 ℃· d, 农作物生长季200 d以上, 苜蓿种植可收获4茬; 土壤为熟化的淡灰钙土, 土壤(0-20 cm)pH 8.21, 全盐含量为0.76 g· kg-1, 有机质为14.6 g· kg-1, 速效氮含量为80 mg· kg-1, 速效磷含量为8.2 mg· kg-1, 速效钾含量为135 mg· kg-1。
6个供试苜蓿品种为选择WL343HQ(V1)、皇冠(V2)、阿迪娜(V3)、DS310FY(V4)、德宝(V5)和三得利(V6), 其中WL343HQ、皇冠、阿迪娜为抗蓟马品种, DS310FY、德宝和三得利为感蓟马品种, WL343HQ、阿迪娜与德宝为抗蚜品种, 皇冠、DS310FY和三得利为感蚜品种。试验进行单播、两个品种混播和3个品种混播试验, 共18个处理, 其中每个品种均进行单播, 6个处理; 两个品种混播设置8个处理, 主要是感虫品种与抗虫品种的混播, 分别为V1V2、V1V3、V1V4、V2V3、V2V4、V3V4、V5V6、V2V5; 3个品种混播设置4个处理, 同样是感虫品种和抗虫品种的混播, 分别为V1V2V3、V1V2V4、V1V3V4、V2V3V4。每个处理小区面积15 m× 8 m, 每个小区之间设1.2 m的隔离带(表1), 每个小区的播种量为0.27 kg(播种量1.5 kg· 667 m-2)。定期调查苜蓿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密度。
每年从5月份开始, 7月底结束, 每15 d进行一次标本采集, 依不同害虫生活习性和为害特点采取不同的取样方法和调查方法。
网捕法:在每个小区选择10 m2作为调查样地, 采用网捕法, 每样地设100单网, 走“ Z” 型, 捕虫网在近地表植被层顶端从右向左横扫, 统计网内昆虫的种类和数量, 装入毒瓶带回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 如调查天敌瓢虫等。拍板法:五点取样法, 每点随机选20个枝条, 将瓷盘放入到枝条下面, 用力拍打枝条, 使昆虫调落到瓷盘上, 统计瓷盘上的昆虫种类和数量, 计算百枝条虫量, 如调查蚜虫和蓟马[17]。
方差分析(ANOVA)使用Duncan法对苜蓿混播处理害虫的发生情况进行多重比较, 并进行Tukey显著性检验。统计分析前对害虫种群密度进行取对数以符合正态分布, 对不同混种模式下害虫种群密度进行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本试验中不加提示的统计分析的显著性水平(P)全部为0.05。以上数据处理分析及作图均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与SAS 8.2(Statistics Analysis System 8.2, SAS Institute Inc.)数据处理系统进行。
苜蓿田主要天敌为瓢虫类[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黑点食蚜盲蝽(Deraeocoris punctulatus)、小姬猎蝽(Nabis mimoferus)和蜘蛛类, 其中以多异瓢虫为优势天敌。蚜虫以苜蓿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rondoi)、豌豆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pisum)和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为主, 蓟马以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优势种类。
试验地苜蓿主要害虫种群为害高峰期出现在6月下旬, 苜蓿蚜虫种群数量最低的为V2V5处理, 种群密度为149头· 10复网-1; 种群数量最高的为V1处理, 种群密度为823头· 10复网-1(图1)。蚜虫种群数量低于300头· 10复网-1的处理为V1V2V4、V2V3V4、V5V6、V3V4、V1V3V4、V2V5V3。经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播与混播处理间差异显著。多品种苜蓿混播后蚜虫种群密度显著低于单播(F2, 17=16.72, P< 0.001), 单播蚜虫发生最轻的为V3, 但种群数量也高达526头· 10复网-1。混播蚜虫发生最重的小区为V1V2, 种群密度为629头· 10复网-1(图1)。
苜蓿蓟马种群密度最低的为V2V3处理, 虫量7头· 10复网-1; 最高的V1V2V4处理, 虫量39头· 10复网-1。蓟马与蚜虫种群发生情况正好相反, 混播后苜蓿蓟马种群密度显著大于单播。盲蝽与蓟马的发生情况比较类似, 不同处理间的种群密度无显著差异(F2, 15=1.05, P=0.37)(图1)。
不同处理间苜蓿蚜虫全年平均种群数量(图2), 以处理V4的最高, 为338头· 10复网-1, V2V5、V5V6相对较低, 单播苜蓿田蚜虫种群密度显著高于混播苜蓿田(F2, 15=18.34, P< 0.001)。苜蓿蓟马发生与高峰期时情况相同, 混播后苜蓿蓟马全年平均发生程度整体略重于单播。盲蝽与苜蓿蓟马的发生情况类似, 相对于单播条件, 混播条件下盲蝽的种群密度较高(图2)。
天敌瓢虫种群数量最高的为V2V3处理, 虫量为12头· 10复网-1; 最低的V6处理, 虫量为6头· 10复网-1(图2)。苜蓿田害虫高峰期时, 6月底, 混播后瓢虫种群数量整体比单播高(图3), 其中7月6日调查显示, 3种苜蓿品种混播条件下瓢虫种群密度最高, 单作条件下瓢虫种群密度最低, 差异显著(F2, 15=5.19, P=0.019)(图3)。
根据害虫的种群消长曲线, 混播苜蓿能够显著降低蚜虫的种群密度(图3); 蓟马正好相反, 3个品种的苜蓿小区中蓟马种群密度最高, 而单个品种的苜蓿品种中蓟马种群密度最低; 盲蝽与蓟马类似, 混播条件能够显著促进盲蝽的种群数量; 瓢虫的种群变化差异很大, 不同时期内瓢虫的种群分布差异很大, 与苜蓿品种种植模式并没有明显相关性(图3)。
不同抗虫性苜蓿混播同单播相比(图4), 混播可有效降低苜蓿蚜虫种群数量, 同时有利于天敌瓢虫的发生, 尤其是品种V2(R)和V5(S)混播, V3(S)和V4(S)混播、V5(S)和V6(R)混播, 可有效控制苜蓿蚜虫的发生, 并具有增产效果。由于田间苜蓿蓟马种群数量较低, 最高仅为39头· 10复网-1, 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头茬苜蓿鲜产量最高的为V3V4处理, 为2 742 g· m-2; 最低的为V1V4处理, 产量为1 895 g· m-2。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V3V4、V2V4、V2V5、V2V3、V1V3V4、V1V2、V2V3V4、V1V2V4、V5V6、V3、V1V2V3、V1V3、V6、V1、V2、V5、V4、V1V4处理(图5)。
混播后苜蓿蚜虫发生程度整体轻于单播, 苜蓿蓟马发生在单播与混播的苜蓿田中则没有显著差异。混播能够降低害虫种群发生在其他的作物系统中也同样得到了证实, 例如水稻(Oryza sativa)混播能够显著降低稻瘟病的危害及传播[18]。不同品种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混播能够有效的降低麦蚜的种群密度, 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生物控害功能[19]。另外, 间作技术用于控制农业害虫和保护自然天敌的研究非常普遍, 例如小麦间作油菜(Brassica napus)、小麦间作大蒜(Allium sativum), 小麦间作苜蓿、小麦间作油葵(Helianthus annuus)等。间作能够显著增加天敌种类与数量, 而且捕食性天敌与寄生性天敌的多样性均有所增加。不同作物的品种混播同样能够增加天敌的生物防治效果, 提高控害保益功能[20, 21]。
品种混播实际上是增加了作物的遗传多样性, 提高作物遗传多样性是增加农田害虫天敌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能够改变昆虫的行为学特征, 从而干扰害虫对寄主的寻找, 并且干扰害虫在田间的扩散以及迁移, 同时, 较高的植物多样性能够为天敌提供转移寄主或更丰富的资源, 从而为天敌种群的维持创造有利条件, 提高生物防治效果[22, 23]。目前, 关于苜蓿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品种对害虫的抗性上, 而不同苜蓿品种混播对害虫的抗性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选择在宁夏灌区表现较好的苜蓿品种, 混播后对苜蓿害虫进行控制研究, 通过作物的种植结构布局来达到对苜蓿主要害虫的控制效果, 是对苜蓿病虫害防治的有益探索。今后将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 选择一些国内表现较好的苜蓿品种进行研究, 为苜蓿种植模式调整及苜蓿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依据。这些研究在理论上能够揭示农业生态系统中多品种混播调控害虫种群的内在机制, 在实践上也能充分利用生态调控技术提供探索害虫种群控制的新途径与新方法, 最终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